隨著商業(yè)爛片越來越多,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其實再稀爛的電影,我總可以看出“設計”的痕跡。譬如調度,長鏡頭,光比,對話臺詞等等所有符合戲劇的元素我總可以感覺的到。所以總會給片子盡量的找優(yōu)點,長此以往,其實總覺得中國電影是在走上坡路的。不過自己內心總有一個問題,我辛辛苦苦設計的幾場戲,人物走位,臺詞銜接,鏡頭運動,觀眾真的真的可以感受的到嗎?觀眾如果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拍呢?
隨著商業(yè)爛片越來越多,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其實再稀爛的電影,我總可以看出“設計”的痕跡。譬如調度,長鏡頭,光比,對話臺詞等等所有符合戲劇的元素我總可以感覺的到。所以總會給片子盡量的找優(yōu)點,長此以往,其實總覺得中國電影是在走上坡路的。不過自己內心總有一個問題,我辛辛苦苦設計的幾場戲,人物走位,臺詞銜接,鏡頭運動,觀眾真的真的可以感受的到嗎?觀眾如果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拍呢?
這個問題困擾我和我的同窗很久,大家經常討論。但是畢竟是熱愛這個行業(yè),所以每次拍片,大家還是喜歡挑戰(zhàn)自己,享受努力做作品的感受。不過,觀眾真的感受的到嗎?
默罕默德鐵牛:
我始終覺得,如果是電影是“第七藝術”,那么它也和所有藝術形式一樣,首先是一種“技術”。藝術或許因為欣賞不同難言優(yōu)劣,但技術卻存在高下之分。在技術合格甚至出色的基礎上,才有資格談及為藝術。那么回到這個問題:普通觀眾真的可以感受到電影導演設計的技巧嗎?首先,所謂的設計技巧,到底是什么?我個人不太贊同“技巧”這個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是一種技術。一部電影的制作過程,更像是工業(yè)化流水線上的“產品”生產過程,而所謂布景、燈光、鏡頭等組成元素,則是流水線上的工序,這些專業(yè)化通力配合才能將最終產品呈現(xiàn)出來。電影10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給電影制作留下了太多成型、成熟、成功的技術,各個制作領域和環(huán)節(jié)也都有相應的模式化操作手段。所以,電影中呈現(xiàn)的諸如鏡頭剪輯、攝像角度的選擇、轉場效果的實現(xiàn)等都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現(xiàn)成的技術可以使用。而“技巧”又是什么?技巧是超越于技術之上的一種技能,舉例說明:在一個場景里拍攝人物從而表現(xiàn)他所帶來的壓迫感,從經驗技術來說,一般可以仰拍或者特寫,但如果你使用了俯拍卻同樣表達了壓迫感,那么這就是超越技術的“技巧”;更直觀一點的例子,大部分電影制作者都知道拍攝運動人物時候盡量避免“跳軸”,這就是專業(yè)技術,但黑澤明卻可以在《七武士》中大肆使用跳軸拍攝更好對人物運動進行描述而不產生畫面邏輯失衡,這就是技巧。
其次,普通觀眾真的就感受不到電影中的“設計”嗎?我個人認為,并不能一言蔽之。
一、就現(xiàn)下觀眾的觀影經驗和電影發(fā)展水平而言,一部合格的電影,是不應該讓觀眾產生“設計”的感覺的。對于普通觀眾而言,他們接受的是電影的整體,對于一部電影的評價也只是“好”或者“不好”,再精進一點,可能會說“畫面挺好”、“配樂不錯”、“臺詞好玩兒”等。因為他們不是專業(yè)人士,你不能也無權要求他能看出你的“設計”,因為他們不是來研究你的電影,而是來欣賞你的電影。一部合格的電影,應該站在觀眾的角度,利用專業(yè)手段滿足觀眾的“欣賞”,給觀眾以滿足的觀影體驗。誠然,在電影制作過程中,機位、燈光、道具、服裝等都是經過設計的,但這些最重要的恰恰是“去設計化”,就像上面說的,這些設計大多是專業(yè)技術的呈現(xiàn),而這些專業(yè)技術,在我看來更多是要觀眾去欣賞電影的同時,忘記眼前只是電影。
二、現(xiàn)在觀影人群的經驗和品位是與時代相適應的,所以他們可以明確感受的設計是需要創(chuàng)新顛覆類型的。這個用例子更好說明:現(xiàn)在電影中正反打已經成為一種經?;J?,但究其根源,它是一種設計嗎?是的。正反打鏡頭第一次得以成功實踐出現(xiàn)在20世紀初的電影中,當時作為一種革命性攝影和剪輯技術創(chuàng)新得以矚目,最終成為一種經典;另外一種,主觀鏡頭在現(xiàn)代電影中司空見慣,但在20世紀初,第一次有電影將電影人物視角呈現(xiàn)出來的時候,它也是一種革命性創(chuàng)新。上面所說的這兩個例子,是可以讓觀眾真正感受到的一種“設計”,因為他們具有顛覆性,就像我們第一次看到《駭客帝國》的子彈時間,也深深被這種高速攝影技巧所震撼,這時候我們看到也感受到了“設計”,在此之后,則是一種技術,一種電影語言表現(xiàn)技術,觀眾會在日積月累地觀影中逐漸接受這種設計,而將之視為一種常態(tài)化。可以說,這幾乎是每項電影技術從革命性技術創(chuàng)新設計到成為一種標準化工業(yè)技術的演變過程。綜上所述,我個人觀點認為:對于一部普通的商業(yè)電影來說,如果不是在某個方面有革命性的創(chuàng)新,可以給普通觀眾帶來沖擊,那么他們是感受不到所謂“設計的技巧”,只是在欣賞技術不留痕跡所呈現(xiàn)的電影。所以,電影中“設計的技巧”是既能夠被感知而又不能被感知。這個結論多少有點兒像“薛定諤貓”,在你打開箱子之前,永遠不知道貓是死是活,它“既死又活”,電影也是一樣,在經過無論是技巧還是技術的制作之后,究竟能不能被觀眾感受到,還是具體看作品的呈現(xiàn)。另外,“辛辛苦苦設計的幾場戲,人物走位,臺詞銜接,鏡頭運動,觀眾真的真的可以感受的到嗎?觀眾如果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拍呢?”
我有一個個人觀點:觀眾可能無法感受你所精心設計的“好”,但能深切體會到電影中的“差”。電影一定程度上遵從“木桶效應”,其整體質量的優(yōu)劣取決于短板。一部電影的短板可能決定了觀眾對電影的態(tài)度,比如現(xiàn)階段中國電影的通?。褐v不好一個故事。這個短板一直影響著國產電影在普通觀眾中的印象,所以相當數量的觀眾得出“國產電影就是差”的觀點也不足為奇。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電影在專業(yè)技術上的不斷進步,例如從業(yè)人員專業(yè)化程度越來越高、電影制作分工更加明晰、電影特效技術得以發(fā)展等,只是因為擁有了一個致命的短板,這些進步才一直被忽視,被拖累,從而無法讓相當一部分普通觀眾產生“中國電影是在走上坡路”的認知。
我覺得,如果辛苦設計沒有給觀眾帶來制作者所預期的反映,更多的應該從自身找問題,而不是用“如果觀眾感受不到,我何不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拍”這種方式來解決。要知道,電影也是一種商品,它的目的是滿足其消費者:也就是觀眾的需求。觀眾可能無法從專業(yè)角度告訴電影制作者他們的需求具體是什么,這時候,電影制作者更應該去主動揣摩、分析、研究“需求”,而不是責難于“需求”。畢竟,觀眾既然愿意花費經濟、時間成本去消費電影,那么本著市場角度來說,電影就應該去滿足觀眾消費預期,這是一種市場宏觀上的“供需關系”,也是推動電影業(yè)發(fā)展根本性因素之一。
胡戈:
一開始拍片的人,或多或少會因為觀眾不能感受到自己的辛苦而有所不滿,但拍多了就釋然了。觀眾是來看片子的,不是來贊美你的。如果影片節(jié)奏快,且劇情合理、吸引人,那么導演的設計就難以被觀眾察覺到,因為入戲太深,也來不及想。要想讓觀眾感受到你的精心設計,就放慢節(jié)奏,多用長鏡頭、慢鏡頭。除非劇情需要或者能帶來更多票房,何必做一些無用還拖慢劇情的東西呢。每次看到刻意的長鏡頭我就坐不住想快進。
汗青:
當然可以。哪怕他們不懂,但最起碼的,他們知道好看不好看,而好看不好看,是靠這些基本要素堆起來的。其實說這么多名詞,沒什么用。對我這種普通觀眾,看電影就兩點:故事好不好,拍得好不好(這個包括演員表演、道具、場景、特技,以及你說的技巧)。我對當代中國導演群體最大的詬病,就是絕大部分所謂導演,明明沒什么藝術文學修養(yǎng)還偏裝有文化。他們連講個讓我愿意繼續(xù)看下去的故事這種最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談什么藝術技巧?不談故事就開始談技巧和藝術的,一概是耍流氓,是忽悠+扯淡。九成以上的情況是,一個好好的本子、小說,讓特么這群垃圾導演一改,就基本徹底沒法看了。我說,你自己不會講故事,老老實實拍別人已經講得很好的故事會死???非要改,好像不改你就不是導演似的。想改也要有那本事。講一個讓我愿意看下去的故事,有本事讓我中途不上廁所,讓其他人不出去抽煙,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做到這個,咱們再談其他。做到這個,我可以容忍其他缺陷。做不到,零容忍,直接差評。
張小狗: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只想對導演提一個要求,拍電影能有點故事性嗎?我普通草民一個,聽不懂也看不出來啥長鏡頭還短鏡頭的,老娘花倆小時,看一出導演自己的無病呻吟,導演自己的性高潮,你們有沒有人性啊親?電影不就是說故事嗎?感覺現(xiàn)在中國電影這真是越拍越回解放前。中國電影的現(xiàn)狀就是,噱頭很大,用騙的讓觀眾進電影院。老娘是想不起來上一次看到覺得值回票價的中國電影了。褲子都脫了等著看大胸的性感妹眉和8塊腹肌的鮮肉,結果只看到了導演大叔的綠豆雞雞,有意思嗎親??!管你啥鏡頭,好好講個故事吧。真是對國產電影失望,導演拍來拍去光顧著自己high 了,有木有想過在電影院已經脫掉褲子的我們啊~~
云飛源:
普通觀眾是看不到這些技巧的,但是他們能夠感受到這些技巧??梢曰貞浺幌履阒谱麟娪爸?,看電影的感受,那個時候無論電影好壞,你關注的都是劇情,這個鏡頭是怎么設計的根本不會考慮,因為你也沒辦法去考慮,一些近景特寫這些專業(yè)名詞你甚至都沒聽過,又怎么會想這些??墒钱斈懔私獾界R頭的設計,什么長鏡頭,特寫,近景,遠景,這個時候你再去看電影,你關注的已經不是電影本身,特別是像你這種制作電影的,看到一些好的電影,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鏡頭的設計上,這個時候一部電影其實已經被你拆解了,這是好事也是壞事,你可以自己體會我為什么說這是好事也是壞事。電影也是一門藝術,就像畫畫一樣,畫家看一副名作和普通人的角度是不一樣的,普通人看到的只是畫的美,而不會考慮這幅畫是怎么畫的,為什么要這樣話,其實這已經足夠了。電影本身只是為了講故事,當然好的鏡頭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現(xiàn)在的電影很少有用簡單的鏡頭拍一拍的,觀眾雖然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復雜的鏡頭,但是感覺這樣很舒服,而且慢慢已經習慣了。如果電影的鏡頭設計的很糟糕,里面剪切的痕跡隨處可見,觀眾會感覺很不舒服,雖然他們也說不上哪里不對,但是專業(yè)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所以說電影里面所謂的技巧只是對專業(yè)人士來說的,普通觀眾能夠感受到這些技巧帶來的結果,但是卻不知道過程,專業(yè)人士看到一個畫面就把整個過程都聯(lián)想到了,出發(fā)點都不一樣,觀眾看電影時為了娛樂,你們看電影時為了學習,估計到了你們這個階段就算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是不會忘記學習,老是想著這個鏡頭怎么設計的??傊痪湓挘记蓪δ銈冎匾?,對觀眾不重要,觀眾不會考慮你們的技巧,但是能夠感受到。